8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9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9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獲批3個上海市示範級、20個市級以上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基地,在校研究生總規模增長近68%,導師隊伍規模增長219%,研究生發表→SCI論文數增長12倍,連續10年國家博士學位論文抽檢100%合格,學生高質量就業維持在95%以上……十年來,學校不斷優化學科專業設置、提升導師隊伍水平、完善人才培養體系,致力於培養具備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應用型創新人才,交出了研究生人才培養的優秀成績單。
優化布局,凝練特色,以“精兵作戰”的思路推動學科建設
作為資源緊缺的多科性大學,不適合采取“大兵團作戰”的發卐展模式。過去十年,學校在全市高校分類發展框架下,對接重大需求,強調“聚焦發展”“特色發展”,以“精兵作戰”的思路,打造“特種部隊”,建設特色顯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學。學校在學科建設戰略上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一方面以工科為主,推進工科與其他學科交叉,另一方面引導經、管、文、法、藝等學科都打上“工程”的烙印,形成工程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的多層次結構體系。
學校與莫斯科國立大學聯合建立“太赫茲技術創新國際聯合實驗室”成為上海市首批建設的三個國際實驗室之一
學校與德國漢堡大學聯合成立“機器智能研究院”
學校以3個工科國際實驗室和1個系統管理特色平臺建設為載體,推動光學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機械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和系統學科5大一流學科建設,以及管理科學與工程1個高原學科建設。與此同時,學校還整合各學科優勢力量,在國家和上海急需領域主動布局,積極對接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產業需求,推進醫工交叉、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等跨學科創新,開展有組織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此外,自2015年我校工程學科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全球1%行列後,材料學科、化學學科、計算機科學學科也陸續進入ESI全球前1%行列。2022年,環境/生態學學科♀首次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成為學校第5個進入ESI全球前1%的學科。
五個學科入選ESI全球前1%學科
持續優化的學科布局結構,也讓學位點建設愈發本固枝榮 。學校通過開展學位授權審核、學位點動態調整和學位點對應調整等工作,實現了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教育11個學院全覆蓋,一級博士點覆蓋↓學校的主幹學科,下設的二級學科博士點支撐沒有博士點的學院學科發展。2021年學校開展上海高校學位點培優培育專項計劃申報工作,獲批醫學技術、稅務碩士2個培優項目,機械、材料科學與工程、數學、新聞傳播學4個培育項目,有助於促進學校學科整體水平提升。
立德樹人,追求卓越,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量質齊增
“和快三平台的初次‘相遇’,是本科期間參加了第十八屆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RoboMaster大賽,和快三平台的戰隊同臺競技、共同闖進了全國賽,如今我也如願成為了一名新上理人,想努力在這裏實現國產高端機器人的夢想……”2022級機械工程學院研究生新生郭凱感言著。和郭凱一樣,今年新學期有4000余名新生來到上理工,他們的加入讓在校研究生總規模突破1萬,這片追求卓越的沃土吸引著愈來愈多的研究生在此牢牢紮根、破土成長。也是在今年,學校制定了“一流研究生人才培養行動計劃”,在 “立德樹人、固本培元建設”“師德師風、導師能力提升”“質量提升、創新人才培養”“交叉學科、復合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行動計劃,逐步搭建起規模結構適應需要、培養模式具有特色、整體質量不斷提升、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湧現的研究生教育體系。
研究生規模逐步擴大
2019年,學校首獲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並實現了上海市屬高校在大賽高教主賽道金獎零的突破;2020年,在“華為杯”第十七屆中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得總分排名全國第一;2020年,學校再次斬獲高教主賽道初創組金獎;2021年,學校學生首次獲得全國大學生就業創業典型事跡;2022年,我校研究生獲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總決賽一等獎……學校通過建立專利咨詢室、專項賽事輔導支持、創新創業能力訓練營、創新創業經紀人隊伍等相關舉措,推動著研究生創新創業成果進入繁榮期,為研究生質量提升註入不竭動力。
學校研究生在第十七屆中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總分排名全國第一
學校研究生在第十五屆中國“研電賽”上斬獲全國特等獎等諸多榮譽
研途求知的】路上, 有興趣就有創新,有奮鬥就有成果,但更幸運的是要學有良師々。近年來,學校積極推動導師隊伍將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通過建立師德師風長效監督機制,制定嚴格的導師選聘、考評辦法,將師德師風建設融入教學和培養活動的每個環節,貫穿教師職業發展◥的全過程。在全面貫徹“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的理念下,導師們不僅僅致力於做科研創新的領航者,更是以愛育人、以德立教,努力做好學生人生的引路人。“研究生找導師就是找人生的方向,作為掌舵人的導師,要在自己身上精準把脈,要思考清楚‘我未來的研究方向如何發展’‘我有沒有在自己的領◥域做有貢獻的事’‘我該如何既授學問也教做人’等一系列問題,解決了導師自己的問題,研究生培養的諸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科研院院長劉寶林談道。從1998年做研究生導師至今,劉寶林︼已經培養出近200位研究生。
24支團隊入選2021年快三平台優秀“導學團隊”
大飛機翺翔藍天、“和諧號”馳騁大地、“深海鉆”逐夢深海、一帶一路建設、扶貧攻堅……一系列國家重大工程的背後,都融入了上理工研究生的“中國夢”,展現了研究生學子服務國家民族發展大業的價值抱負。與此同時,研究生發表高質量論文數量由2012年的2161篇增長至2021年的3430篇,其中2021年研究生發表校定√A類論文1537篇,較2012年增長3.67倍,發表SCI論文966篇,較2012年增長12倍,研究生的整體科研水平和綜合素質顯著提升,充分彰顯了上理工致力自主培養科技創新主力軍的實幹與擔當。
光電學院博士生令狐雙藝(左)和顧兆麒(右)為共同第一作者在《自然》子刊發表研究重要成果
十年間,學校導師規模逐步擴大
此外,學校以課程思政、科研思政為抓手,堅持黨建引領、五育並舉,全面提升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水平和質量。近年來,學校研究生黨員的規模穩步擴大、質量穩步提升,通過思╳想強化、行為強化和精神強化,構築了具有上理特色的“3強化”研究生黨員經常性教育體系,打響了“一院一品”、黨支部書ξ記論壇、黨支部沙龍等一批研究生黨建文化品牌,研究生基層黨建“細胞”活力持續迸發。外語學院研究生英語語言文學黨支部入選“全國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光電學院博士研究生李月榮獲“全國百名研究生黨員標兵”,榮獲上海教衛黨委系統黨建創新優秀案例等多項榮譽。同時,不斷用繡花功夫創新勞育、美育、體育,以“我是光榮勞動者”、“勞動Ψ進田野”、體育嘉年華等專項活動為載體,推動研∏究生五育融合工作高質量發展。
李月潛心研究立誌科研報國
研究生教育“勞動進田野”活動
研究生成立疫情防控學生誌願者黨員先鋒隊,沖在戰疫一線
深化改革,協同育人,為國家戰略培養創新人才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上理工在把握研究生教育定位時,突出“工程”和“實踐”的特色,以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為抓↘手,探索人才培養與產業交融的有效路徑,逐步形成了高校與科研院所、高水平企業聯合培養的格局,力求讓研究生在真實的工程環境中從事科技創新工作,從而提升研究生創新思維和創新應用能力,最終成為具有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學校舉辦研究生教育思想大討論推進會暨長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聯盟研究生教育發展論壇
2020級材化學院材料與化工碩士研究生梁坤義就是在聯培格局的影響下獲益成長的。在入學選擇導師的時候,他就被嶽學崢老師個人簡介中的醫工交叉方向深深吸引了,也由此開啟了醫工交叉項目的創新之旅。在導師帶領←進入到醫院的“真實場景”後,與醫生的深入交流讓工科出身的梁坤義有很大觸動——原來臨床有那麽多事關百姓幸福感的問題亟待解決。2年來,梁坤義在校內導師和醫院導師的共同指導下,邊學習邊在實戰中探索工程應用,所參與的“3D打印拓撲優↑化下頜骨制造工藝”項目最終於2022年獲得了日內瓦國際發明銀獎、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他個人也獲得了上理工“醫工交叉優秀研究生”的榮譽。“未曾想過,我可以利用材料與化工的專業所學去解決醫學臨床的工程難題,未來我想繼續在醫工交叉領域深耕,以科技創新之力服務百姓健康。”梁∞坤義談道。
在學校,像嶽學崢和梁坤義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2019年,學校立足於工學,在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同時,創新性地提出將“醫工交叉”與研究生培養有機結合,與上海交大醫學院聯☆合成立“醫工交叉研究生院”,按照醫工類別調整招生計劃並建立符合醫工人才培養的選拔標準,建立制度框架,組建校內外導師隊伍,形成醫院工作站和以項目為引領的卓越醫工復合人才培養新模式,實現強強聯手、優勢互補的科研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態勢。
醫工交叉研究生院人才培養矩陣
十年來,在推進產教融※合方面,學校不斷完善聯合培養管理機制,健全“雙導師”隊伍,參與實踐指導的聯合導師達1300余人,3000余名專業學位研究生進入基地參與實踐,為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提供實踐平臺保障。在深化推進科教融合中,學校積極探索“上理工1+N”多元化的聯合培養新模式。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國家糧食局、上海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校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聘任碩導、博導300余名,年均聯合培養研究生300余人。連續4年,學校有7名研究生獲得“全國工程碩士實習實踐優秀成果獲得者”榮譽稱號,位列上海市高校第一。
學校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簽署科教融合協同育人合作框架協議
學校舉辦聯合培養導師培訓暨經驗交流會
學校研究生獲得“全國工程碩士實習實踐優秀成果獲得者”榮譽稱號
學生到上海金日冷卻設備公司開展專業碩士課程
過去的十年,是中國研究生教育大發展的十★年,也是上理工乘風而上不斷提升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的十年。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環境事務崗位實習任職的徐曉臻,獲得全國第四屆大學生就業創業人物的劉偉等優秀的畢業生不勝枚舉,未來,將有更多優秀的上理學子瞄準行業前沿、關鍵領域,勇做新時代的追夢人。
供稿:新聞中心、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
文:董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