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學校各項事業突飛猛進的十年,也是師生獲得感、幸福感與日俱增的十年。一項項成果、一個個數據見證著上理人奮進的執著、見證著上理人堅定的步伐、見證著上理人豐收的喜悅。即日起,新聞中心特開辟“上理這十年”專欄,以全面展示上理人的奮鬥足跡及豐碩成果,激勵全體上理人以昂揚的面貌、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學校參與研制的高質量低成本的高鐵“接觸線”,在縱橫的高鐵線路上,描摹著“中國速度”;醫用航天冰箱參與多項空間醫學實驗任務,服務著“中國高度”;參與研制的國內第一臺運動加速度達到2G的高端數控機床,鐫刻著“中國精度”……
作為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科技創新的每一步跨越,都是服務國家戰略和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生動實踐。十年來,學校提升源頭創新能力,完善創新體制機制,提升社會服務能級,讓科技創新的牽引力更強勁。
深蹲助跑 築牢科技創新根基
“實現真正的三維立體顯示,我們試驗成功的第一個圖像是‘USST’,也就是上◥海理工大學的英文縮寫。”2022年1月,光子芯片研究院顧敏院士團隊在納米材料全息顯示取得重大突破,通過在無色透明的玻璃內部實現帶隙可控的三維(3d)半導體量子結構,點亮了全球首塊納米三維立體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上,這也是我校教師首次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學》正刊上發表論文。
我校方心遠副教授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學》正刊上發表論文
在科技創新的“最先一公裏”,從“0”到“1”的創新突破,雖然只有小小的一步,但卻是整個科技創新過程中最重要的“開頭難”。十年來,學校原始創新供給能力顯著提升,以第一作者發表高水平論文從2012年的172篇增至2021年的1542篇,增長了9倍;2022年國家自科基金項目獲批創歷史新高90項,青年基金資助率連續十年高於全國平均資助率;2018年至今,Nature、Science、Cell子刊及系列刊等共發表文章51篇,不斷註入原始創新的“源頭活水”。
2012年-2021年第一作者發表高水平論文數
2012年-2022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數
從“0”到“1”,不等於“無中生有”,科研成果的取得離不開學科平臺的建設。學校不斷加強創新平臺體系建設,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從2012年的13個,發展到目前的50個。
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業科技與標準重點實驗室、可信數字版權生態與標準重點實驗室落戶快三平台
學校與莫斯科大學聯合建立“太赫茲技術創新國際聯合實驗室”
多學科的融合協作,也碰擦出了更多的創■新火花,學校堅持“3151”高水平大學建設路徑,以國家經濟社會需求為導向,持續優化學科布局結構,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生態學等5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為邁向特色顯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學築牢了創新根基。
學校堅持“3151”高水平大學建設路徑
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生態學等5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
協同創新 為服務社會“蓄力賦能”
闖出“最先一公裏”,還要突破科學技術的“關鍵一公裏”。燕麥扶貧、厭氧消化的濕垃圾處理、9通道核酸檢測技術、醫廢處理……在科技創新“四個面向”的主戰場上,學校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堅持科技自立自強,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健康中國、雙碳經濟、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建設領域提供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
學校積極踐行“把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賦能優勢已經顯現,科技創新成果“有點甜”:十年間,我校科研經費總額從2012年的1.09億增長到2021年的2.67億元;參與的科研項目累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以第一單位獲得12項省部級科技獎一等獎,其中,近五年(2017-2021)獲得9項。
2012-2021年學校科研經費總額
科研成果的取得離不開創新資源的集聚,近五年,學校打破學科之間、學校之間、校地之間的“圍墻”,攜手中國商飛、光明集團、上海電氣、海南藥監局、上海市公利醫院,建立校地、校企、校醫的全面戰略合作,持續增強科技創新策源能力。
學校牽手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 推助中國大飛機事業發展
學校與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五年來,協同創新結成累累碩果,醫工交叉就是其中之一。從2017年起,學校著力推進醫工交叉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布局,2019年,學校明確以醫工交叉作為學校特色化發展的重要舉措,與交大醫學院共建“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與新華、九院等開展醫工交叉科研合∮作,孵化出一批醫工交叉項目,手術縫合針、高靈敏探測胰腺癌芯片等“醫生用得順、百姓用得起”的8項成果已轉化落地註冊企業。
學校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共同發起建立“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和“醫工交叉研究生院”
上海市高端醫療裝備創新中心在上理工成立
學校舉辦第二屆“一帶一路”醫療器械創新與應用大會暨第二屆國際(上海)高端醫療裝備創新大會
將科技創新直接瞄準產業社會的實際需求,新型科研組織模式應運而生。學校還布局“人工智能+”,機器智能研究院建設初具規模。對接制造強國戰略,成立“增材制造研究院”等協同創新平臺,構建了活力奔湧的創新生態,讓創新的力度、速度和深度跟得上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雙鏈融合 推動科創成果“落地開花”
“2013年11月初,能動學院蔡小舒教授因突發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治療,在ICU與心內科主任醫生了解心肌梗塞有關情況後萌生了研究快速無損冠心病前瞻性診斷方法的想法,經過團隊近10年的努力,終於研究成功這項國際首創的心肌梗塞早期診斷技術,於今年以知識產權作價入股1100萬元與投資方成立公司……”團隊成員、能動學院楊薈楠教授介紹科研成果從生活到實驗室、再到市場的“神奇旅程”。
科研成果走出㊣校園、走進市場,在上理工並不是什麽新鮮事。在技術轉移轉化這個科技創新的“後半場”,學校積極響應與踐行國家與上海市的系列科技成果轉化法律法規與文件,重點從制度體系、管理體系和支撐體系等方面,暢通技術轉移轉化的“主動脈”和“微循環”:修訂《快三平台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新增《快三平台技術轉移工作站管理辦法》;打造專業化技術轉移團隊,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2019年,我校獲批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2020年,獲批全國首批“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單位”。十年間,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實現了功能升級、品質升級,科技園掛牌上市企業7家、企業年產值從16億增長到50億元。
大學科技園企業年產值從16億增長到50億元
長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學科技園聯盟成立
在技術轉移體系的重要☆“關節”,學校則通過搭建平臺提升服務社會的能級。服務西部大開發,在克拉瑪依市建立“技術轉移分中心”;聚焦“一帶一路”,與古巴哈瓦那大學合作,促進國際科技合作和成果轉化;深耕長三角一體化,發起成立長三角高校技術轉移聯盟,組建長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學科技園聯盟,在全國範圍內、重點在長三角區域建設了32個技術轉移工作站,積極構建技術轉移生態圈……此外,長於“創新鏈”的我校和交醫,攜手工於“產業鏈”的微系統所和新微集團,共建醫療器械創新↘與轉化平臺,打造“醫院-高校-研究院-企業-醫院”的醫療器械產業閉環。
快三平台克拉瑪依技術轉移中心揭牌成立
學校在全國範圍內、重點在長三角區域建設32個技術轉移工作站
十年來,學校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落地開花”,最大限度地把學校的人才優勢、科技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發展優勢。
供稿:新聞中心